井蛙之见的拼音、解释、组词
井蛙之见的简介:
见:见解。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井底之蛙」。见「井底之蛙」条。
2.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解〕 (1) :音ㄨㄚ,同「蛙」。 (2) 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3.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他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于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时,就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便对河伯说道:「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之大,这是因为受到所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之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然而这看似没有际涯的海洋,在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跟大仓库里的一粒米又有什么分别呢?」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1. 比喻识见偏狭。《弘明集.卷二.宋.宗炳.明佛论》:「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诧为绝唱,真井蛙之见耳。」
《井蛙之见》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那些眼界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或事物,比喻一个人由于所处环境有限,因而对问题的看法只限于局部或片面,不能全面理解整个情况。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井底之蛙”,强调的是因为身处局限的环境而产生的偏狭认识。
详细解释:
- 出处:这个成语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部经典文献,而是由古代寓言“井底之蛙”演变而来。
- 结构:“井蛙之见”的结构为并列式,表示的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井蛙(或指人)与见识上的局限性。
- 寓意:通过形象地描述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以此比喻那些眼界狭窄的人。这种局限往往源于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或者教育背景等。
造句示例:
- 小明总是觉得自己是无所不知的,其实他的知识就像“井蛙之见”,只局限于自己读过的那几本书。
- 张经理虽然在公司里很有影响力,但对市场变化的理解却像“井蛙之见”一样狭隘,缺乏全局观。
- 不能让公司的战略决策被几个部门意见所限制,否则就是“井蛙之见”,看不到大局和长远发展。
- 别人说外面的世界很大,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见识比作“井蛙之见”还浅薄。
-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局限于国内的情况来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像“井蛙之见”,看不到世界的大趋势。
分词解释
jǐng
1 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临渴掘~。2 形状像井的:天~。油~。3 整齐,有秩序:~然。~~有条。4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5 姓。wā
1 两栖动物的一科,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泅水。种类很多:青~(俗称“田鸡”)。牛~。~泳。~人。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jiàn,xiàn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2 接触,遇到:怕~风。~习。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5 会晤:会~。接~。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