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说无凭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说无凭的简介:

kǒu shuō wú píng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光靠嘴说不足为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设誓到也不必,只是口说无凭,请朝奉先回。红楼梦˙第十二回:况且口说无凭,写一张文契才算。

1. 光靠嘴说不足为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设誓到也不必,只是口说无凭,请朝奉先回。」《红楼梦》第一二回:「况且口说无凭,写一张文契才算。」

《口说无凭》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汉语,用来强调口头上的承诺或陈述是无法作为有效证据的。它的字面意思是指仅仅用嘴巴说说是没有证明力的,需要具体的行动、事实或是书面形式来验证。

详细解释

  • 词义:形容通过口头表达无法确立事情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言之不可及也,则莫如默。”虽然原文未直接用“口说无凭”表述,但意思相近,强调了口头承诺的不稳定性与不可靠性。
  • 使用场景:当人们在进行交易、谈判或是解决争议时,如果仅仅依靠口头约定而没有书面形式作为证据,那么这些口头承诺往往会被认为缺乏说服力和法律效力。

造句

  1. 在商业合作中,最好签订正式的合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双方的口头协议。
  2. 这个案件的判决结果并不是基于当事人的口说无凭,而是依据了确凿的事实证据。
  3. 我们不能单纯依靠他的口头承诺来决定是否投资这个项目,要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准备。
  4. 谈判中的每一个承诺都必须写入正式文件中,否则就只能说是口说无凭了。
  5. 当涉及到敏感信息或重要决策时,我们应该以书面形式代替单纯的口说无凭。

以上句子不仅展示了“口说无凭”的应用场景,也强调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书面形式来确保协议和承诺的有效性和法律效力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shuō,shuì,yuè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4 责备:数~。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píng

1 靠在东西上:~栏。~吊(对着遗迹怀念)。2 依靠,仗恃:~借。~靠。~信。3 根据:~票入场。4 证据:~据。文~。~空。~证。空口无~。5 由着,听任: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