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雌黄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中雌黄的简介:

kǒu zhōng cí huáng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信口雌黄」。见「信口雌黄」条。

2. 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孙盛《晋阳秋》(据《文选.卷五五.刘峻.论五.广绝交论》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2>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3>」。 〔注解〕 (1)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晋临沂人。以清谈著称,累官至司徒。西晋亡,投降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2) 意有不安:话说得不合意,不妥切。 (3) 口中雌黄:口中含著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雌黄,橙黄色矿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剂,古代用于涂改文字。〔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晋书.卷四三.王戎列传》

3. 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的动荡不安,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每每在谈论老庄玄妙的哲理时,总能侃侃而谈,即使是讲错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随口改正,仿佛嘴里含了雌黄,随时改正,所以大家都称他是「口中雌黄」。后来「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顾事实真相,而随口乱说或妄作批评。出现「信口雌黄」的书证如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1. 雌黄,古代用来涂盖写错的字。口中雌黄为称赞王衍能随口更正说错的话。见《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后比喻不顾事实真相,随口批评。《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口中雌黄,言事而多改移。」也作「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一种绘画颜料——雌黄,古人常用它来涂抹、修正字画。成语“口中雌黄”通常比喻人说话前后不一致或反复无常,喜欢随意更改自己的话或意见。

详细解释:此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语多变,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在某个问题上今天这样说,明天又那样说,完全不受约束地改变说法或立场。这种行为往往让人觉得这个人缺乏诚信和坚定性。

以下是五个造句:

  1. 他今天建议用这个方案,明天又改口说那个更好,真是口中雌黄。
  2. 别听他的,这个人说话前后不一,就像口中雌黄一样不可靠。
  3. 在这次会议之前,他已经反复更改了他的观点,真有点儿口中雌黄的意思了。
  4. 他今天承诺的事情,明天就反悔了,这简直是口中雌黄的表现。
  5. 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不要被那些口中雌黄的人所影响。

请注意,在使用成语时,应当根据具体语境来恰当运用。希望这些解释和例句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kǒu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3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5 破裂的地方:~子。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1 母的,阴性的,与“雄”相对:~性。~花。~雄。2 〔~黄〕矿物,橙黄色,可做颜料,古时用来涂改文字,如“信口~~”(随意讥评)。3 柔羽。

huáng

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色。~昏。牛~。~澄澄。信口雌~。2 特指中国黄河:~灾。治~。~泛区。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老(黄帝和老子)。炎~子孙。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了。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