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税的拼音、解释、组词
厘税的简介:
lí shuì
1.晩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咸丰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1.晩清起实行的一种商业税。分坐厘﹑行厘两种,前者征货物交易税,后者征货物通过税。因税率按货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税"。又叫"厘捐"﹑"厘金"。咸丰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 AI解释
《厘税》是旧时对一些细小杂项税收的一种统称,多用于清朝至民国时期的税务制度中。在当时,“厘”通常用来表示细小或零碎的意思,在财政收入方面常指一些较小数额的税收项目。“税”自然是征收财物以供国家开支之意。因此,《厘税》特指那些不那么显著但数量繁多的小额税费,涉及面广,包括但不限于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附加费、服务费用等。
以下是五个造句的例子:
- 在清朝末期,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运转,往往会对商铺征收各种《厘税》,以此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 由于《厘税》的征收费用较为细小,但种类繁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成为勒索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 民国时期,政府曾试图简化税务体系,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厘税》,以减轻商民负担并促进经济发展。
- 尽管《厘税》征收对象广泛,但由于其金额有限,在当时的财政统计中通常不占主要位置。
- 研究者指出,《厘税》的存在反映了旧时社会中细项税收管理的复杂性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