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知故问的简介:
míng zhī gù wèn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明已经知道,还故意问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然则此时夫子又何以明知故问呢?自是这日燕居无事,偶见他三个都在坐中。
1. 明明已经知道,还故意问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然则此时夫子又何以明知故问呢?自是这日燕居无事,偶见他三个都在坐中。」
词语“明知故问”属于汉语成语,其含义为明明知道答案或情况,但故意提出问题。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意图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个观点。
详细解释: - “明”——清楚地了解。 - “知”——知晓。 - “故”——特意。 - “问”——提问或询问。
整体而言,“明知故问”的背后往往带有特定的背景和意图,例如在谈判中故意提出对方已明确表示过的情况来观察对方的态度变化,在辩论或讨论中使用这一手法也是为了引起注意或者表达某种观点。它可能带有一定的策略性和目的性,并且通常不会被视作直接询问事实本身。
造句: 1. 在会议上,李总明明知道项目的具体情况,却故意问小张:“这个项目目前进展如何?”以观察小张的态度。 2. 父母明知孩子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明知故问”,比如:“你觉得数学作业应该怎么做?” 3. 小王在与客户交流中,为了确认对方的真实意图,采用了“明知故问”的策略:“那么,根据您的描述,这个方案您觉得可行吗?” 4. 在团队讨论时,小李故意提问关于某个项目的细节问题,“明知故问”以检验大家对任务的了解程度。 5.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明知故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式会成立吗?”
这种手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沟通和验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注意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避免因此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分词解释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知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故
gù
1 意外的事情:事~。变~。~障。2 原因:缘~。原~。3 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明知~犯。4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国(故乡,亦指祖国)。~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5 朋友,友情:亲~。沾亲带~。6 死亡(指人):~去。病~。7 所以,因此:~此。~而。8 古同“顾”,反而。
问
wèn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4 管,干预:概不过~。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