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的拼音、解释、组词
景教的简介:
jǐng jiào/jiāo
1.基督教的支派。五世纪初叙利亚人聂斯托利所创。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罗本带其经典入长安,太宗诏准建寺传教。初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其寺称波斯寺,天宝时改名大秦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
1.基督教的支派。五世纪初叙利亚人聂斯托利所创。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罗本带其经典入长安,太宗诏准建寺传教。初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其寺称波斯寺,天宝时改名大秦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天主教会内早期一派别,唐太宗时,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武宗时与佛教同时被禁,遂不振。也称为「奈斯托里(Nestorian)派」、「叙利亚东方教会」。
《景教》,又称“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是在中国唐代时期传入的一种基督教,由波斯的基督徒于公元7世纪初通过丝绸之路引入。它得名自其创始人之一聂斯托留派的观点,在此之前或之后的正统教会中被看作异端。该宗教在唐朝时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并建立了教堂和寺庙,但后来随着唐末的政治动荡和对基督教活动的限制而逐渐消失。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景教起源于波斯(现在的伊朗),后传入中国,在唐代形成了较为繁荣的局面。
- 传播途径:通过当时的丝绸之路,由波斯商人和传教士传入。
- 信仰特点:景教在宗教神学上强调基督的两性论观点,即认为基督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实体(神性与人性)结合体。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国早期受到了一些争议。
- 组织结构:景教在中国设立教会,并建立了一些教堂和寺庙。
- 文化融合:景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得其宗教实践和仪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的文化环境。
造句:
- 唐朝时期,景教作为外来宗教之一,在长安城内建立了不少信徒的活动场所。
- 随着社会变迁,景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式微,最终失去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 景教不仅传入了基督教义,还带入了一些波斯文化的元素。
- 研究景教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状况。
- 考古学家在敦煌附近发现的一些壁画中,描绘了景教徒举行仪式的场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