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的拼音、解释、组词

布尔什维克的简介:

bù ěr shí wéi kè
①俄文原意为“多数派”。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少数人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一词,后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共产党人的专称。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总编辑。秘密发行。曾先后用《虹》、《平民》等名称作封面伪装。1932年7月出至第五卷第

  • AI解释

布尔什维克》一词源自俄语,原意为“多数派”或“多数原则者”,最初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使用。这个词后来被广泛用来指代马克思主义政党中的激进分子和领导者,尤其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特指那些支持列宁的激进政治观点和支持实施社会主义革命的人。

详细解释:

  1. 背景历史布尔什维克主义起源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一场分裂。在1903年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主张中央集权和直接行动,从而与托洛茨基领导的“孟什维克”(少数派)产生了分歧。“布尔什维克”的名称由此而来。

  2. 政治含义布尔什维克通常指的是坚定支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并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运动或政党。在苏联,这一概念与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相连。

  3. 影响范围:虽然起源于俄国,但“布尔什维克”一词已经扩展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运中,成为全球范围内左翼政治活动的象征之一。

5个造句:

  1. 在十月革命期间,列宁领导了布尔什维克党推翻沙皇统治。
  2. 作为一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她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支持社会主义。
  3. 虽然今天的俄罗斯已非布尔什维克所主导,但其历史仍深刻影响着该国的政治文化。
  4.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国家都曾经拥有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派别或分支。
  5. 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至今仍在一些左翼政党中被提及。

分词解释

1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匹。~帛。~衣。2 古代的一种钱币。3 宣告,对众陈述:宣~。发~。~告。开诚~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4 分散到各处:散~。遍~。星罗棋~。5 流传,散播:~道。~施。6 做出安排:~置。~景。~局。7 姓。

ěr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2 如此:偶~。不过~~。3 那,其(指时间):~时。~后。4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5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shí,shén

1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百(十倍和百)。~一(十分之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2 各种的,各样的:~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物。3 诗篇:篇~。雅~。

wéi

1 系,连结:~系。~絷。2 保持:~持。~护。~修。~生素。3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4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5 思考:思~(亦作“思惟”)。6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7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8 姓。

1 能够:~勤~俭。2 战胜,攻下: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3 制伏:~服。~制。~己奉公。以柔~刚。4 严格限定:~日。~期。~扣。5 消化:~食。6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7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