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的拼音、解释、组词
赋役的简介:
fù yì
赋税和徭役。
赋税和徭役。
- AI解释
《赋役》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指的是对人民征收的各种税款和劳役。在历史上,它通常特指政府向农民所征的粮食、货币等实物和力役(即强制性的劳动服务)。这些税收负担了农民大部分的家庭收入,也是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详细解释:
-
赋: 主要指的是各种形式的税款征收,包括但不限于田赋(对土地上的农作物进行征税)、丁口税(对每户居民的人头进行计税)、商税(针对商业活动和商品交易的税收)等。
-
役: 包括劳役、徭役等多种形式。劳役是指强制性劳动服务,比如筑路、修桥、建宫室、防御工事等;徭役则是指临时性的征召服役。
赋役制度是古代中国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征收标准与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统治和各项社会活动所需经费。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官吏的贪腐等原因,农民往往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造句示例:
- 明朝初年改革赋役制度,试图减轻人民负担。
- 稻谷丰收,增加了农民应缴的田赋额度,使他们感到更加拮据。
- 为了筹集修建长城所需的物资与劳力,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强制性徭役。
- 唐朝实行两税法后,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降低,间接减轻了一些赋役负担。
- 宋代时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许多农民难以承担不断增加的各种赋役。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