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适(1891-1962)的简介:

hú shì(1891-1962)
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留学美国,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8年去美国,后去台湾。提倡白话文,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士。以实用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研究方法。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等。

  • AI解释

《胡适(1891-1962)》中的胡适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中国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详细解释

胡适(1891-1962)

  • 出生与成长: 胡适生于安徽绩溪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 教育背景: 早年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学术贡献:
  •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 在历史学方面,他主张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新。
  • 在文学、哲学和教育领域也有卓越贡献。
  • 思想影响: 胡适的思想贯穿了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论。
  • 晚年与逝世: 晚年在台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直至去世。

造句

  1. “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2. “通过学习胡适的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胡适的科学方法论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胡适始终倡导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5. “胡适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句子展示了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对各个领域的贡献。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shì,kuò

1 切合,相合:~当。~龄。~销。~度(dù)(程度适当)。~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2 舒服:~意。舒~。3 刚巧:~中。~值(恰好遇到)。~可而止。4 刚才,方才:~才(刚才)。~间。5 往,归向:无所~从。6 旧称女子出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