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牢(shào-)的拼音、解释、组词
少牢(shào-)的简介:
shǎo/shào láo (shào-)
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 AI解释
《少牢》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详细解释】
“少牢”是中国古代祭礼的一种,它是指在祭祀天地、祖先或神明时所用的动物牺牲。相较于“太牢”,即在仪式中使用牛、羊、猪三种牲畜,少牢仅使用其中两种:通常为羊和猪(也有说法是只使用猪),而没有牛肉。
根据《礼记·王制》等古籍记载,“少牢”主要用以祭祀四方之神或诸侯的祖庙。其规格低于“太牢”,但在古代社会中仍是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之一,体现了不同等级之间的祭祀差异。
【造句】
- 古代的礼仪制度里,少牢是最常见的祭品选择。
- 他希望能在家族的大厅中举行一次传统的少牢祭祀仪式。
-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他们遵循传统使用了少牢来进行祭拜。
- 少牢不仅是一种牺牲的形式,更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 祭祀时只用了羊和猪这两种动物,这符合古代的“少牢”规定。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