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滢(1896.5.1O~1970.3.3)的拼音、解释、组词

陈西滢(1896.5.1O~1970.3.3)的简介:

chén xī yíng(1896.5.1O~1970.3.3)
江苏无锡人,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

  • AI解释

关于“陈西滢”这个词汇,它主要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人物。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以及五个造句:

详细解释

陈西滢(1896年5月10日-1970年3月3日)

陈西滢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民国时期的政论家和翻译家。他原名陈孟英,后改名陈衡哲之夫为陈西滢。陈西滢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包括《西滢闲话》等。

政治立场

在现代中国历史中,陈西滢的政治立场较为复杂,他的早期著作如《西滢闲话》,体现了较为温和和开明的思想倾向;但在后来加入国民党后,其观点发生了变化。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支持国民政府,在战后则一度倾向于支持蒋介石的政权。

文学贡献

在文学方面,除了个人创作外,陈西滢还翻译了大量西方古典小说及文学评论作品,并参与编辑《现代评论》等重要刊物。他对当时社会风气、文化现象的批评文章也颇具影响力。

造句

  1. 学术界对于陈西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散文和评论文章的分析上,尤其是他在20世纪初发表的作品。

  2. 在《现代评论》杂志中,陈西滢的文章常常引发热烈的社会讨论。

  3. 尽管曾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但陈西滢后来的政治立场转变使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声望有所下降。

  4. 陈西滢的散文集《西滢闲话》至今仍被视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风气不可或缺的一部文献资料。

  5.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翻译者,陈西滢为中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精髓,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词解释

chén

1 排列,摆设:~列。~兵。2 述说:~述。~情。详~。~诉。~说。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6 姓。
西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