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没的拼音、解释、组词

籍没的简介:

jí méi/mò
〈书〉登记并没收(家产)。

  • AI解释

籍没》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官府对犯罪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所拥有的财产进行没收的行为。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官员、贵族等因犯法被处以重刑时,不仅是对其本人的惩罚,也会影响到其家族成员。

详细解释:

  • :记录。
  • :同“没收”、“没落”,意指剥夺并收归公有。 《籍没》是古代法律中的一项制度,意味着将犯罪者的全部财产(包括土地、房屋、金钱等)充作国家所有。这种做法旨在剥夺犯罪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作为对其罪行的一种严厉惩罚。

五个造句:

  1.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讨伐莒国后,按照惯例对莒国贵族进行了籍没,没收了大量财物。
  2.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参与反叛的六国旧臣实行严格的籍没制度,剥夺其所有家产。
  3. 在明朝末年,由于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许多官员因支持或反对被处以极刑,并对其财产进行了籍没处理。
  4. 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对前朝遗老和罪臣的财产进行了大范围的籍没,以此打击反对势力。
  5. 明代正德年间,刘瑾专权,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人士及其家族实施了严苛的籍没政策。

这些例子展示了《籍没》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情况和背景。请注意,《籍没》是特定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名词,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已不再适用。

分词解释

1 书,书册:古~。书~。经~。典~。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3 登记:~没(mò)。~吏民。4 征收:~田。5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méi,mò

1 无:~有。~用。~关系。~词儿。~精打采。~心~肺。2 不曾,未:~有来过。3 不够,不如:汽车~飞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