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的拼音、解释、组词
王守仁(1472-1529)的简介:
wáng shǒu rén (1472-1529)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知行合一”说。教育方法上强调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提出“知行合一”说。教育方法上强调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他的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等。
- AI解释
《王守仁(1472-1529)》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而是对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简短介绍。王守仁是他的字,阳明是他最著名的号。
王守仁简介
王守仁(1472-1529),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及教育家,是心学集大成者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为《传习录》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造句
- 王守仁不仅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 在教学方法上,王守仁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这一点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 阳明心学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至宝,在企业管理、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 从《王守仁》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在军事方面也展现了非凡的能力。
- 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是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造句旨在体现王守仁作为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及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王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守
shǒu
1 保持,卫护:~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御。~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节。~恒。~望相助。墨~成规。2 看管:看~。~护。3 在一个地方不动:~株待兔。留~。4 遵照:遵~。~法。~时。5 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因循~旧。6 呆在一起:厮~。7 节操:操~。8 靠近,依傍:~着水的地方,可多种稻子。9 古代官名:太~。~祧(中国周代掌管祭祀宗庙的官)。~刺(太守,刺史)。~令(指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10 姓。
仁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