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饷的拼音、解释、组词
协饷的简介:
xié xiǎng
1.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叫做"协饷"。
1.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叫做"协饷"。
- AI解释
《协饷》是一个历史术语,特指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府为支持中央军饷或应付特定军事需求而向民众征收额外赋税的情况。这个词组中的“协”意味着协助、配合,“饷”则是指军饷或粮食等物资的供应。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封建社会里,朝廷为了维持军队的日常开销和战争需要,有时会要求地方官府通过征收额外赋税来筹集资金。
- 用途:协饷主要用来弥补中央财政收入的不足或用于特别的军事行动,比如边防、抗倭、平叛等。
- 实施方式:通常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况下临时性地实施。政府会发布敕令,命令地方官员按一定比例向当地百姓征税。
造句:
- 清朝中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朝廷不得不从各地协饷以加强边防。
- 历史上多次的战事使得官府频繁地要求协饷,这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 政府在实施协饷政策时往往需要考虑地方的实际承受能力与公平性问题。
- 协饷制度虽然有助于解决短期财政短缺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
- 对于那些偏远地区来说,突如其来的协饷往往是他们难以负担的重负。
请注意,《协饷》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它更多地被历史学者用来指代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
分词解释
协
xié
1 共同合作,和洽:~商。~定。~和。~调(tiáo )。~议。2 帮助,辅助:~助。~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