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永明体的简介:
yǒng míng tǐ/tī/bèn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也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平上去八四声等诗歌声律,强调声韵格律,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等。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也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平上去八四声等诗歌声律,强调声韵格律,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所创的诗体。特色是讲究声律,以四声对应规律用于诗歌创作。
《永明体》,又称"齐体"、"沈宋体",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诗体类型,主要流行于南朝齐梁时期。它得名于梁武帝萧衍的弟弟、时任丹阳尹的萧顺之(即后来的梁昭文宪王),因其提倡和推广此一体系而得名“永明体”。永明体的主要特点是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对声韵和平仄的要求,这是中国格律诗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该时期的诗人如谢朓、沈约等人都为这一新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造句
- 谢朓在永明体的推动下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篇,比如他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是典型的代表。
- 南朝梁代著名文人沈约提出了“八病说”,对永明体诗歌的声律规范起到了关键作用。
- 永明体诗歌讲究四声、八病,要求在创作时严格遵循这些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表达情感的自由度。
- 由于其强调音韵和谐和字句工整的特点,《永明体》为后来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沈约与宋之问等人共同促进了诗歌从古体到近体(即格律诗)的过渡,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从《永明体》发展而来的一个重要步骤。
以上造句旨在展示《永明体》在古代文人创作中的应用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分词解释
永
yǒng
1 水流长:“江之~矣”。2 久远:~远。~生。隽~。~昼(长昼)。~年(a.整年;b.长寿)。~诀。~志不忘。~垂不朽。3 古同“咏”,以诗词等来叙述。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