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作之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末作之民的简介:

mò zuò zhī mín
末作: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业,工商各业为末业。指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者。

  • AI解释

《末作之民》这个表述并非一个标准的古文或成语,但从字面意义来看,“末作”通常指的是农业、手工业以外的职业,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不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基础产业的职业,而“之民”则可以解释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因此,《末作之民》可能是指从事商业、手工艺等非农非工行业的人群。

在古代中国,农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其他如商业、手工业等常被看作是辅助性的或者次级的产业。“末作”一词有时也被用来泛指一切与农业生产无关的职业。这种区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职业分工的看法以及对于社会阶层秩序的理解。

为了提供更具体的解释和应用,《末作之民》可以理解为那些从事非农业、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的人群,如商人、工匠等。在历史文献中,“末作”有时被用来批评或限制其发展,因为它被认为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干扰或者影响社会秩序。

以下提供五个造句:

  1. 古代中国社会中,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活动,因此从事所谓“末作之民”的商人常受到歧视。
  2.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通常不会选择成为“末作之民”,因为这会被视为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的生活选择。
  3. 政府常常会对“末作之民”实施严格的监管,以避免他们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4. 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末作之民”的后代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并跻身主流社会之中。
  5. 虽然历史上曾经存在对“末作之民”的偏见,但现代社会更加注重职业平等和个人价值实现。

分词解释

1 尖端,梢:~梢。~端。秋毫之~(毫毛尖端)。2 最后,终了:~了(liǎo )。~尾。~日。~代。穷途~路。3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业。~技。舍本逐~。4 碎屑:~子。碎~。5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副~。外~。~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zuò

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2 从事,做工:工~。~息。~业。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6 创造:创~。写~。~曲。~者。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8 同“做”。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