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的拼音、解释、组词

曾国藩(1811-1872)的简介:

zēng/céng guó fān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曾任内阁学士。1853年初在湖南督办团练,创建湘军。率兵镇压太平军。后历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成为第一个被清廷授予大权的汉人。1865年攻陷天京(今南京)后,又北上进剿捻军。任直隶总督时,残民媚外,遭舆论谴责。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在南京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 AI解释

《曾国藩(1811-1872)》的详细解释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湖南湘乡,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对清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治国理念

曾国藩在治理国家方面提出了“慎言”、“力行”、“求实”等思想,强调了政治家应具备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实际有效的行动。他主张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也不忽视经济的发展。

2. 军事才能

在军事上,曾国藩创立并领导湘军,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有效镇压,为清朝平定了内乱,巩固了政权。他的军事思想强调了士气、纪律和后勤的重要性。

3. 教育贡献

他重视人才的培养,提倡教育发展,在湖南建立了多个书院,促进了当地的学术风气。曾国藩还编撰了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并对晚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个人品格

曾国藩以其严谨治学、勤奋自律的形象著称。他不仅在政坛上取得了成就,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所建树,他的楷书和行书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5个造句

  1. 清朝末年,曾国藩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2. 曾国藩强调“勤能补拙”,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理念。
  3. 晚清时期,曾国藩通过创办书院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4.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广大艺术爱好者所推崇。
  5. 曾国藩一生致力于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分词解释

zēng,céng

1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2 同“ 增 ”,增加。3 竟,简直,还(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4 姓。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