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审判的拼音、解释、组词

最后的审判的简介:

zuì hòu de shěn pàn
壁画。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作于1534-1541年。取材于《新约全书》,描绘世界末日来到时,耶稣亲自审判世界上一切人的善恶,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在近二百平方米的画面上创作了四百多个不同姿势的人体,其中以现实和历史人物为模特儿创造的形象有二百余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据天主教教义:世界末日时,由基督唤醒死者之灵魂,以在世时的行为来判定何者可升天堂或下地狱。米开兰基罗在席斯丁大教堂所绘的天花板壁画,是此种题材的代表作。

《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在艺术和宗教领域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它描绘的是基督教末日审判的情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在这个场景中,上帝将会亲自降临,对所有人类的灵魂进行最终的评判。好的行为会被认为是善行而受到奖励,不好的行为将被判定为恶行而受惩罚。这一情景通常会展示在教堂、宗教画作或雕塑中,并且在视觉艺术中经常以壮观和震撼的形式呈现。

以下是五个使用《最后的审判》造句的例子:

  1. 在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上米开朗基罗绘制的《最后的审判》,不仅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杰作,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宗教题材的大胆表达。
  2. 《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在中世纪欧洲教堂的壁画中频繁出现,它提醒信徒珍惜生活,以善行面对上帝的审判。
  3. 我们可以通过米开朗基罗绘制的《最后的审判》,看到人类被分为两群站在上帝面前的情景:一队穿戴洁白的衣服,另一队则被乌黑的衣袍覆盖。
  4. 在这幅描绘《最后的审判》的画面中,被诅咒的人群似乎在向艺术家所画的天堂之门发出哀怨和抗议的声音。
  5. 无论是在米开朗基罗的画作还是其他宗教艺术品中,《最后的审判》都经常通过视觉艺术传达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价值:善行与惩罚并存。

分词解释

zuì

1 极,无比的:~大。~高。~初。~终。~为(wéi )。2 聚合:忧喜~门。3 合计:“~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

hòu

1 君主;帝王:商之先~(先王)。2 帝王的正妻:皇~。太~。3 诸候。《書•舜典》:“肆覲東后。”4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窗户。~面。~学。~缀。~进。5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福。~期。6 指次序,与“前”相对:~排。~十名。7 子孙:~辈。~嗣。~裔。~昆。无~(没有子孙)。8 姓。

dí,dì,de

1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

shěn

1 详细,周密:~慎。~视。2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查。~定。~订。~核。~美。~计。~评。~时度势。3 讯问案件:~理。~判。~讯。公~。4 知道:不~近况如何?5 一定地,果然:~如其言。

pàn

1 区别,分辨,断定:~明。~辨。~据。~读(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断。2 分开,截然不同:~然。~若两人。~若鸿沟。3 评定:裁~。谈~。~卷子。4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裁决:~词。~决。~案。5 古代官名:通~。~官(中国唐、宋两代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传说中借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