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一炬的拼音、解释、组词

付之一炬的简介:

fù zhī yī jù
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炬,火把。用一把火将它焚毁。指物品、成果悉数被焚毁。语本唐.杜牧〈阿房宫赋〉。△「付之丙丁」

2. 唐.杜牧〈阿房宫赋〉(据《全唐文.卷七四八.杜牧》引)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1>叫,函谷2>举3>。楚人一炬4>,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注解〕 (1) 戍卒:戍守边疆的兵卒。戍,音ㄕㄨˋ。 (2) 函谷: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县西南的关口。东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为险要。战国时为秦所建,故亦称为「秦关」。 (3) 举:攻占。 (4) 楚人一炬:指项羽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

3. 杜牧(西元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京兆人。个性刚直,诗风豪迈不羁,文章深奥曲折,多切中经世之务,在晚唐诗人中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诗等。因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晚唐时期,心系国事,抱有挽救危亡,以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秦始皇时,认为咸阳城人口太多,秦宫太狭小,于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劳力和金钱,在今陜西省长安县西北建造了阿房宫,规模富丽堂皇,前所未有,是秦王朝最大的宫殿。而唐敬宗在继位后,也广造宫室,致使天怒人怨,所以他写了这一篇〈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例,借以讽喻当世。在六国被覆灭后,天下统一,代表秦朝政权的阿房宫出现了,占地有三百多里。杜牧感叹,其实一个人的心思和千万人的心思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秦国统治者喜爱奢华,一般人民也爱护著自己的家园,但为何在榨取别人时,丝毫不留余地,而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般毫不珍惜呢?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纺织机上的女工还多;管弦乐声,比闹市中人们的话语还多。宫殿中一切的富丽堂皇,却带给人们无穷的灾难和不幸,使得人民敢怒不敢言,而统治者也更加地骄横了起来。等到戍守边疆的兵卒们一起义,函谷关被攻陷,项羽一来,放了一把大火,可怜这富丽的阿房宫就这样化为灰烬了。所以后来指东西让一把大火给烧光了,就叫作「付之一炬」。

1. 全部焚毁。【例】在这场大火中,所有的家当都付之一炬。

1. 炬,火把。付之一炬指焚毁。《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由康太尊亲自看著,付之一炬,通统销毁。」

词语解释

付之一炬付之一炬”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史实。在形容词中,它表示的意思是将某事物(通常是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彻底毁灭或弃之不顾。这里的“付”意为交付,“一炬”则是点燃一把火,形象地表达了被完全烧毁的场景。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比喻把事情做得很彻底,不再有任何价值或回忆。

造句

  1. 公司的旧档案因为搬迁不慎被遗失了,领导觉得不如直接“付之一炬”,以免将来带来麻烦。
  2. 虽然这栋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但为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能选择“付之一炬”。
  3. 在那场大火中,所有的记录都“付之一炬”,给案件调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这部珍贵的手稿因为年代久远而腐朽不堪,在专家建议下被“付之一炬”以避免进一步损坏。
  5. **他决定将这段糟糕的记忆彻底“付之一炬”,不再去想那些失败的经历,重新开始。

这些例子展示了“付之一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从实际物品的销毁到抽象概念的消逝。

分词解释

1 交,给:支~。托~。~款。~梓(把稿件交付刊印)。~讫。~出。~与。~之一笑。~诸东流。2 量词,指中药(亦作“服”):一~药。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1 火把:火~。目光如~。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