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的拼音、解释、组词

仁政的简介:

rén zhèng
先秦时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强调以仁义道德原则作为统治施政的根据。要求统治者用道德来感化人民,并适当改善其生活,以得民心,统治天下。具体内容包括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减轻赋税,设立学校,提倡孝悌等。这一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仁德的政治。【例】执政者唯有施以仁政,才能真正使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1. 仁德的政治。《孟子.滕文公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

仁政》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君主或执政者以“仁”为核心原则进行治理的方式。这里的“仁”,即仁爱、爱心的意思,强调的是施行爱民如子的政治理念,主张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疾苦,实行宽厚、公正的政策。

详细解释:

  • 核心思想仁政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应当以爱护民众为本,致力于改善民生,减少人民负担。孟子是大力倡导这一思想的重要儒家代表之一。
  • 具体表现:在实践中,仁政体现为减轻赋税、实施教育、关心百姓疾苦等行为。例如,孔子主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认为保障粮食和军事力量充足以及增强民众的信任度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 政治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造句举例:

  1. 自古以来,实施仁政便被视为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以赢得民心。
  2. 历史上许多明君的改革之举都体现了“仁政”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拥护。
  3. 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代的“仁政”思想,致力于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4. 仁政的核心在于关心人民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增进民生福祉。
  5. 实施仁政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还能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仁政”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治国理念,它还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词解释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