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形于色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形于色的简介:
yì xíng yú sè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出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指心怀正义愤慨而流露在脸上。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大家诺诺连声,义形于色,又痛骂一回云南官府,方才各散。或作义形于色。
1. 语出《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指心怀正义愤慨而流露在脸上。《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大家诺诺连声,义形于色,又痛骂一回云南官府,方才各散。」也作「义形于色」。
《义形于色》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典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内心有了正义感或某种情感时,这种情绪会在他的表情上显现出来。
详细解释:
- 义:指正义、道义。
- 形于色:“形”即表现,“色”这里指的是面部的表情。合起来就是说,内心的正义或情感会通过人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使用情境与含义解析: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是非分明的情况时,其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脸上,即使他们可能试图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造句:
- 在那个关键时刻,李明义形于色,他脸上的表情清晰地表达了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 当得知自己的行为被误解后,王强的面部立即变得阴沉起来,显然他的内心非常生气,但表面上却极力压制情绪。
- 老张总是义形于色,当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丢弃垃圾时,他立刻皱起了眉头。
- 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对方的眼神和表情都透露出明显的不满与愤怒。
- 小林是个正直的人,在团队中总是能够义形于色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时会引发一些争议。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义形于色”不仅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道德或情感问题时表达真实内心状态的成语,也是在叙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行为举止的一种方式。
分词解释
义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
形
xíng
1 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2 样子:~状。~式。~态。~迹。地~。情~。3 表现:~诸笔墨。喜~于色。4 对照,比较:相~见绌。5 状况,地势:~势。6 古同“ 型 ”,模子。7 古同“ 刑 ”,刑罚。
于
yú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
色
sè
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3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4 种类:各~用品。5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6 妇女美貌:姿~。~艺。7 情欲:~情。好(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