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拼音、解释、组词

乌托邦的简介:

wū tuō bāng
英国莫尔著。欧洲第一部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写于1516年。“乌托邦”的原意为“乌有之乡”。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在这社会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都从事劳动。后“乌托邦”也成为“空想”的同义语。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书名。英人谟尔所著,西元一五一六年出版,分上下两卷。上卷暴露及指责英国当时政治之腐败、社会之罪恶,下卷则描写其理想的社会,为一假想的岛国。其中设施无不尽善尽美,故后世将乌托邦引为空想或理想的代称。

1. 书名。英人摩尔(Thomas More,西元1478~1535)所著,西元1516年出版,分上下两卷。上卷暴露及指责英国当时政治之腐败、社会之罪恶,下卷则描写其理想的社会,为一假想的岛国。其中政治、经济、法律体制无不尽善尽美。

2. 后世援用《乌托邦》的比喻指称理想的社会,或引为空想或理想的代称。参见「乌托邦社会主义」条。

乌托邦》这个词源自英语 "utopia",其拉丁语原型是“乌托邦”(Utopia),意为“没有的地方”,是由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一书中创造的。乌托邦最初指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或国家,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痛苦、困难和不公平现象存在,所有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并且实现了平等与和谐。

详细解释

  1. 定义乌托邦通常用来指代一种理想化社会的状态或描述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度。
  2. 特点
  3. 社会高度和谐与平等;
  4. 资源分配公平公正,无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5. 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平衡;
  6. 人们能够充分发展自我潜能,享受生活的各个方面。
  7. 来源背景: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后来,该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一种虚构的理想世界。

造句

  1. 尽管现实中很难实现真正的乌托邦,人们还是不断尝试去构建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2. 这个新社区的设计理念是建立一个接近乌托邦的居住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与满足。
  3. 虚构的故事往往将乌托邦设定为最终目标,尽管现实中很难完全实现这种理想状态。
  4. 在讨论未来社会时,人们经常用“乌托邦”来表达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5.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使现实生活越来越接近于乌托邦的理想状态。

分词解释

1 指“乌鸦”:~白马角(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飞兔走(喻日往月来,时间流逝)。~合之众。2 黑色的:~亮。~云。3 无,没有:化为~有。4 文言疑问词,哪,何:~足道哉?5 同“ 呜 ”,呜乎。6 姓。

tuō

1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着下巴。2 陪衬,铺垫:衬~。烘~。3 承着器物的东西:~盘。4 寄,暂放:~身,~售。~儿所。5 请求、帮助:请~。恳~。6 借故推诿躲避:推~。假~。7 依赖:~福。~庇。8 委任:~付。委~。9 压强单位。

bāng

1 国:友~。邻~。~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国(国家)。~人(本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