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谏的拼音、解释、组词
台谏的简介:
tái/tāi jiàn
1.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1.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明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 AI解释
《台谏》是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两个重要职位和机构的统称。“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监察机关之一;“谏”则是指谏官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官员通常负责监督官员行为、揭露并纠正朝政中的不公或不当之处。
台(御史台):
- 职能:主要职责是对皇帝的言行和政府的决策进行规劝与批评,同时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
- 地位:历史上,御史台的设立表明了中国古代对于权力制衡、监督机制的重视。
谏:
- 职能:谏官的主要任务是向帝王进言,建议改正错误、改善政治决策,起到劝诫和匡正的作用。
- 地位:虽然谏官在古代中国的职位并不显赫,但由于其对皇帝直接进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局。
造句:
- 自古以来,“台谏”体系是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之一。
- 在唐朝时期,御史台与谏院的发展壮大,使得政治氛围更加开放、公正。
- 古代的“台谏”制度通过设立独立监察和谏言机构,旨在防止权力滥用及确保政策的合理性。
- 李白曾向唐玄宗进谏,这种行为体现了谏官系统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
- 某些历史时期,“台谏”的意见甚至直接导致了某些重要政策的调整或废止。
通过以上解释和例句可以看出,《台谏》作为一个术语,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监督、建议的角色,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分词解释
台
tái,tā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3 量词:一~戏。4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5 姓。6 桌子、案子:写字~。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