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方腊起义的简介:

fāng là/xī qǐ yì
北宋末年(公元1120年)方腊领导的江东(今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两浙(今浙江全省和江苏南部)农民起义。

  • AI解释

《方腊起义》解释

方腊起义是北宋时期的一次著名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1120年(宋徽宗崇宁九年)。此次起义由方腊领导,持续了四年多的时间。起义军曾攻陷杭州等地,并建立了“大宋奉天教”,以对抗当时的宋朝朝廷。

背景与原因: - 社会经济因素:北宋中后期,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苛政,导致人民负担沉重。 - 自然灾害:连年灾荒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 宗教思想的影响:方腊借助宗教手段,宣传“天降大任于斯民”等口号,鼓舞民心。

历史影响: 1. 对宋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威胁。 2. 使得宋高宗不得不启用名将韩世忠、杨幺等人进行平叛。 3.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激发了民众的反抗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造句

  1.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暴动,它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2. 此次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宋代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 学者们通过查阅史料和文献,深入探讨了方腊起义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及其对宋朝统治的影响。
  4. 在中国历史剧中,《方腊起义》被频繁提及,作为重要的历史背景之一加以展示。
  5. 方腊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所代表的人民反抗精神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对象。

分词解释

fāng

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4 一边或一面:~向。~面。5 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7 种,类:变幻无~。仪态万~。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9 违背:~命。10 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11 才,刚刚:~才。如梦~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14 姓。

là,xī

1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 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肉。~鱼。~味。3 姓。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