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塾的拼音、解释、组词

乡塾的简介:

xiāng shú
1.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 AI解释

乡塾》的详细解释

乡塾是古代乡村的一种私塾教育机构,通常是由当地有学识的人或热心公益的士绅所设立的小规模学校。它一般设在农村或集镇上,旨在为当地的儿童提供基础的文化和道德教育。

  • 历史背景乡塾是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宋、元、明、清等朝代非常普及。
  • 特点:规模较小(通常仅几十个学生),经费不足,往往依赖于地方捐款或士绅资助。教师一般由当地有学识的人担任,他们既是老师也是教育者,负责教授孩子们基础知识如四书五经、文学和书法等。
  • 教育内容:除了基本的读书识字外,乡塾还承担着传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任务。

造句

  1. 春天到了,村里的孩子又回到了乡塾里诵读诗书。
  2. 老师在乡塾里向孩子们讲述了孔夫子的故事,希望他们从小就能养成好习惯。
  3. 小明的爷爷是前朝进士,在家开了一个小小的乡塾,他亲自教授乡里子弟。
  4. 乡塾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是村民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地方。
  5.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乡塾逐渐消失,但它的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乡村建设。

分词解释

xiāng

1 泛指城市外的区域:~村。穷~僻壤。2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故~。~井。~里( ➊家庭久居的地方; ➋同乡的人)。~党(乡里)。~试。3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