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的拼音、解释、组词
昆阳之战的简介:
kūn yáng zhī zhàn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王莽派王寻等率军四十二万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起义军,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抵抗,并派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刘秀率三千精兵突击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在城内守军与外围援军夹击下,王莽主力被歼。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王莽派王寻等率军四十二万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起义军,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抵抗,并派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刘秀率三千精兵突击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在城内守军与外围援军夹击下,王莽主力被歼。
- AI解释
《昆阳之战》指的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新莽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这场战斗发生于公元23年,当时绿林军与王匡、刘演等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南省新野县的昆阳县(今叶县附近)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此次战争以起义军大胜而告终,对后来东汉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详细解释
- 背景:当时,王莽篡夺了西汉皇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措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纷纷起兵反抗。其中绿林军是一支著名的起义军队。
- 战斗双方:
- 起义军方面由刘秀的堂兄、刘演(后改名刘玄)领导。
- 新莽政权方面则由王莽派遣的昆阳城守将王晖带领。
- 战争经过: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利用灵活战术包围了昆阳城,并成功击破敌方援军,使王晖率部投降。这场胜利为后来刘秀掌控局势奠定了基础。
- 影响与结果:此战不仅扭转了绿林军的不利局面,也增强了他们推翻新莽政权的信心和实力。
造句
- 在《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凭借巧妙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表现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与卓越领导力。
- 受到《昆阳之战》的鼓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反抗新莽政权的行列。
- 后来的东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昆阳之战》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
- 《昆阳之战》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为正义而战。
分词解释
昆
kūn
1 子孙,后嗣:~裔(子孙后代)。后~。2 哥哥:~弟(a.兄弟;b.友好亲爱)。~仲。~季。~玉(称人兄弟的敬辞)。3 众多:~虫(虫类的统称)。4 山名(a.“昆山”,在中国上海市和江苏省;b.“昆仑山”,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亦作“崑崙山”)。
阳
yáng
1 明亮。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5 温暖:~春。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7 凸出的:~文图章。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10 男性生殖器:~痿。11 古同“佯”,假装。12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战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