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千军万马的简介: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形容兵马众多,声势浩大。语本《梁书.卷三二.陈庆之列传》。
2. 《梁书.卷三二.陈庆之列传》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进赴虎牢,尒朱世隆弃城走。魏主元子攸惧,奔并州。其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库,备法驾,奉迎颢入洛阳宫,御前殿,改元大赦。颢以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庆之1>麾下2>悉著白袍,所向披靡3>。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注解〕 (1) 庆之:陈庆之(西元484∼539),字子云,南朝梁义兴人。自幼随梁武帝,甚受赏识。后为武威将军,与魏军数战,所向披靡。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授之为将军、徐州刺史。后元子攸攻颢,庆之败走回梁,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魏将侯景为乱,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年五十六卒,谥武。 (2) 麾下:本指旗下,借指将帅的部属。麾,音ㄏㄨㄟ,用来指挥的旗帜。 (3)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退。见「所向披靡」。
3. 「千军万马」原作「千兵万马」。陈庆之是南朝梁的大将军,数与北魏军交战,都获得大胜,战功彪炳。武帝大通初年,北魏国内情势紊乱,北海王元颢来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梁武帝接纳他,并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回到北魏。元颢到了涣水即位称帝,并封陈庆之为镇北将军,征伐北魏的其他势力,元颢顺利成为北魏皇帝入都洛阳。陈庆之继续扫荡余兵,节节胜利,名震一时。由于陈庆之的军队都穿著白袍,所向披靡,所以洛阳有首童谣传唱著:「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大将军们不要自我烦扰,只要看见穿著白袍的军队,即使自己兵马再多也避开为妙。后来「千军万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出现「千军万马」的书证如《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后面一似千军万马赶来,再也不敢回头。」
1. 形容兵马众多,军队声势浩大。【例】海中波涛汹涌,声势有如千军万马在沙场上奔腾一般。
1. 兵马众多。比喻战争激烈,声势浩大。《官场现形记》第一二回:「及至到了跟前,竟像千军万马一般,一冲冲了过来。」《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等到睡在枕上,山上泉水的声响,犹如千军万马一般,良久良久方才入梦。」也作「千兵万马」、「万马千军」。
《千军万马》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它形象地形容人数众多、气势磅礴的情景。这里的“千”和“万”是虚指,并非实数,意在强调军队规模庞大,多得无法具体计数。
详细解释:
- 含义:表示数量极多的人或物。
- 适用范围:常用于描绘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壮观的场面等情境。也可以引申为形容人声鼎沸、喧闹非凡的情景。
-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千乘之国,一夫不获,是谓失民;万马齐喑,一士当先。”这里的意思是指军队众多。
造句:
- 在这场壮观的阅兵仪式上,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千军万马》就是最好的形容词。
- 那天,我们参观了兵马俑博物馆,看着那些《千军万马》的陶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 《千军万马奔腾》的画面是如此震撼人心,让人不禁感叹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
-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有一幕就是《千军万马》,通过气势磅礴的场景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 历史小说里常常会用到这样的词语来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千军万马》是书中描述大军集结时常用的词汇。
希望这些解释和例句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千军万马”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qiān
1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2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3 见“秋”字“秋千”。4 姓。jūn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wàn,mò
1 数目,十个一千:~户侯(中国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官)。2 喻极多:~物。~方(①指全国和世界各地;②指姿态多种多样)。日理~机。气象~千。3 极,很,绝对:~~。~幸。4 姓。mǎ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