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的拼音、解释、组词
北周的简介:
běi zhōu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鲜卑人宇文觉所建。参看〖南北朝〗。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鲜卑人宇文觉所建。参看〖南北朝〗。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朝代名。(西元557~581)北朝诸朝之一。鲜卑族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主自立,国号周,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为「北周」。至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传至静帝为杨坚所篡,共历五帝、二十五年。也称为「后周」。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属于北朝之一。北周是公元557年至618年间存在的政权,其建立者宇文泰在557年废除了西魏皇帝,并自立为帝,称建德元年。北周末期,杨坚通过一系列政变和军事行动掌控了权力,最终于618年建立了隋朝。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北周的“北”字意味着它是与南朝(东魏、西魏)相对立的北方政权。
- 建立者:宇文泰是北周的实际创始人和早期统治者,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并稳固政权基础。
- 历史贡献:在宇文泰及其子宇文护领导下,北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军事扩张以及文化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举措为后来的隋朝乃至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衰亡原因:随着杨坚等人的崛起,尤其是通过政变和战争逐渐削弱了北周的力量,最终在618年被推翻。
造句
- 北周时期的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这位历史学者正在研究北周时期的政治变革。
- 在北周的鼎盛时期,长安城是全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 北周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方式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提高。
- 西域诸国在北周的支持下加强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