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条约的拼音、解释、组词

北京条约的简介:

běi jīng tiáo yuē
英、法、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给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八百万两。11月,沙俄也强迫清政府订立《北京条约》。规定: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割取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因清廷有意毁弃《天津条约》,英法联军再度北上,攻入北京,是年签下《北京条约》。条约内容为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银八百万两,并割让九龙半岛于英。另外开琼州、潮州、台湾、淡水、镇江、九江、汉口、登州、牛庄、天津为口岸,且享有内河航行权及内地游历权,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俄国亦借此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之地。

北京条约》是1860年10月24日,清朝与英、法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与英、法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主要内容有: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损失各 800 万两白银;增开天津为商埠;各国派兵保护使馆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安全等。

详细解释

  1. 承认《天津条约》效力:清政府同意此前签订的《天津条约》,维持其有效性和继续执行。
  2.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赔偿英、法两国损失各800万两白银: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并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力量。
  4. 增开天津为商埠: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便利列强进行更多的经济侵略和剥削。
  5. 派兵保护使馆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安全:表明外国势力直接干预中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造句

  1. 研究《北京条约》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非常重要。
  2. 在《北京条约》的影响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早期被英国殖民政府统治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3. 为了纪念《北京条约》签署160周年,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展,展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北京条约》中增开的通商口岸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但同时也加深了国家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 学者们通过研究《北京条约》,揭示出当时清政府对外交策略缺乏经验、对国际法知识认知不足等问题。

分词解释

běi,bèi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方。~辰(古书指北极星)。~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

jīng

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城。~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师(首都的旧称)。~绣。~菜。2 大。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族。5 姓。

tiáo,tiāo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6 量词。

yuē,yāo

1 绳子。2 拘束,限制:~束。~法。制~。~定俗成。3 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立~。条~。契~。4 事先说定:~见。~会。5 邀请:~请。~集。6 节俭:节~。俭~。7 简要,简单:由博返~。简~。8 大略:~计。~莫。~略。9 算术上指用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简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