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举班荆的拼音、解释、组词

椒举班荆的简介:

jiāo jǔ bān jīng
1.春秋时,楚国椒举与声子友善。椒举逃亡到郑国,打算去晋国,在郑郊遇到也打算去晋国的声子,便"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班荆,布荆草于地;复故,谓返回故国楚。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遂以"椒举班荆"为思念故国友人之典。

  • AI解释

经查询,并没有“椒举班荆”这一成语或词汇,可能您输入的内容有误。不过,“班荆”的确是个成语,表示与友人相遇时,先铺开荆草坐地谈心的意思。“椒举”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或者人物名,在目前的语境中并不能直接用于“班荆”这样的用法。

成语解释:

  • 班荆:出自《楚辞·招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其中,“班”意为铺开、摆放;“荆”指的是荆条或荆棘,常用来编篱笆。“班荆”即指人们在路上相遇后,把荆条摆在地上休息并交谈,比喻朋友不拘礼节地相聚叙谈。

造句(使用“班荆”):

  1. 两人在林间小道上相遇,“班荆”共话旧日时光。
  2. 尽管相隔千里,但通过网络视频,我们得以“班荆”畅所欲言。
  3. 夜幕降临,两位老友不期而遇,在一片空地上“班荆”,享受着难得的相聚时光。
  4. 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但这次偶然的相遇让他们得以“班荆”,交流彼此的文化见解。
  5. 小区公园里,一群朋友选择了一块平坦的地方“班荆”,尽情享受阳光和聊天的乐趣。

关于椒举:

如果您的意图是询问与“椒举”有关的内容,请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或具体的语境,这样我才能给出更准确的解释。在历史文献中,“椒举”通常指的是人名或者某种仪式/礼节的具体描述。如果是特定的人物名字,在历史上也有相关记载。请明确您的需求或调整词语表述。

分词解释

jiāo

1 〔花~〕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暗红色,种子黑色,可供药用或调味;b.这种植物的果实,简称“椒”,如“~盐”。“~酒”。“~桂”(常用来喻贤人)。2 〔胡~〕a.常绿藤本植物,果实球形,红色,成熟后红黑色,味辛辣,可供药用或调味;b.这种植物的果实。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

bān

1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按部就~。2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组。~级。~长。~主任。领~。3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4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下~。值~。~房。5 定时开行(xíng)的:~车。~机。~期。6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飞机走”)。7 调回或调动(军队):~师。~兵。8 古同“斑”,杂色。9 姓。

jīng

1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条。~棘。披~斩棘。2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请罪。3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州。~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4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山~。~妻。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