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甲的拼音、解释、组词
里甲的简介:
lǐ jiǎ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 AI解释
《里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起源于明代。其设置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是征税、摊派劳役等行政事务的基础单元。
详细解释
- 组成:通常是以100户为一甲,10个甲组成一个里,也就是所谓的“十甲为一里”。
- 职责与功能:里甲负责组织本里的居民进行农业生产、日常管理,并且执行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此外,在征税、徭役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 官员设置:里和甲都有各自对应的基层官吏,如里长和甲首等,他们是具体实施行政事务的主要人员。
造句
- 明朝初期,政府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普遍实行了里甲制度,每个家庭都需参与其中。
- 每个甲由十户组成,负责安排农事活动以及劳役分配,以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
- 村民们每到春耕季节都会聚集在村中的祠堂前,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今年的里甲任务。
- 由于土地贫瘠,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许多村民无法按时完成里甲规定的赋税缴纳义务。
- 在明清时期的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对于违反里甲制度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具体地了解《里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词解释
里
lǐ
1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2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3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4 衣物的内层:被~。5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6 姓。
甲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