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1831-1861)的拼音、解释、组词
咸丰帝(1831-1861)的简介:
xián fēng dì (1831-1861)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宁”。庙号文宗,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欣同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后在热河行宫病死。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宁”。庙号文宗,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欣同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后在热河行宫病死。
- AI解释
《咸丰帝(1831-1861)》这一词条主要指的是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帝的次子、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哥哥。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于北京紫禁城,于道光三十年即位,在位期间为咸丰十年,即1851-1861年间。咸丰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时期,内外交困,面对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入侵等巨大挑战。他虽有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的雄心壮志,但在实际治国理政中却表现出了很多无奈和疏漏。
详细解释:
- 生平:咸丰帝生于清朝政治最鼎盛时期的末期,即道光帝时期,因此在年轻时便已深感社会的变迁与动荡。
- 即位:他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继承皇位,成为皇帝。此时清朝正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压力。
- 主要政策:
- 面对外来侵略,咸丰帝曾一度试图借助英法联军的力量打击太平天国运动。
- 对内部的叛乱采取了镇压措施,但在军事指挥和战略上存在不少失误。
- 历史评价:尽管他本人没有能彻底扭转清朝的命运,但在中国历史上,作为皇帝之一,他的统治期具有重要意义。
造句:
- 咸丰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治国理念深受当时内外形势影响。
- 在咸丰年间,中国开始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转型。
- 咸丰在位期间多次面对内忧外患,展现了清朝晚期统治阶级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局限性。
- 晚清历史上的几次重要事件都与咸丰帝密切相关,如太平天国起义及英法联军入京等。
- 虽然咸丰帝的努力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但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政策仍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