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闱的拼音、解释、组词

省闱的简介:

shěng/xǐng wéi
1.宫中;禁中。 2.指中央行政官署。 3.唐宋时试进士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故称。又称礼闱。元以后,称各行省主持的考试,中式者为举人。又称乡闱。

  • AI解释

《省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省级科举考试。在中国古代,为了选拔官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举考试。这种考试分为多个层级:首先是地方性的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然后是京城举行的会试,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在殿试中皇帝亲自面试,确定名次和授官。

省闱通常是指乡试的部分。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的府城或州城举行,所以叫做“省”试。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笔试,合格后才能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即成为举人。“闱”,在这里指的是考试场所,古代科举考场非常严格,考官和考生都有严格的规定。

以下是使用“省闱”这个词语造句的例子:

  1. 他有幸通过了省闱,成为了当地有名望的举人。
  2. 在省闱中,考生们必须保持高度专注,不得有丝毫分心。
  3. 省闱的考试题目通常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史子集等古代经典著作。
  4. 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他进入省闱的机会,这让他的家人感到十分欣慰。
  5. 由于疫情的影响,原定于今年举行的省闱被推迟到了下一年。

分词解释

shěng,xǐng

1 地方行政区域:~份。~会。2 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3 简易,减免:~略。~称。~写。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①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②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门下~。秘书~。5 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