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和团运动的简介:

yì hé tuán yùn dòng
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等地的民间秘密组织,以传授拳术、散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和反教会斗争。成员多为贫苦农民和破产失业的城乡居民。1899年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日益壮大。次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战斗中,多次痛击侵略军。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

  • AI解释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以反帝爱国为口号,旨在通过排外行动来维护民族利益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主要特点是农民阶级与部分城市下层民众的自发反抗,以及对西方列强侵略行径的一种集体抗议和抵抗。义和团最初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即支持清朝政府对抗外国势力,但后来逐渐演变成直接针对所有外人(包括教会人士、传教士等)的暴力行动。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在华侵略活动加剧,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修筑铁路、开办工厂,并大规模出兵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势力,引起了广大民众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 运动宗旨:“扶清灭洋”,既包含了对清朝政府的忠诚与支持,也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行径的强烈反对。
  • 发展过程:起初,义和团在华北地区以武术训练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组织严密、军事化倾向强烈的团体。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其行动变得越来越极端且带有明显的排外色彩。
  • 影响与后果义和团运动最终因中外联合势力的镇压而失败,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面貌。

造句

  1. 在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义和团运动”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2. 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以及对外国列强侵略的不满。
  3. 研究者们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更多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4. 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义和团运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与勇气。
  5. 通过了解《义和团运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篇章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分词解释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

tuán

1 圆形:~扇。~脐。2 结成球形的东西:汤~。饭~。3 把东西揉成球形:~煤球。4 会合在一起:~聚。~圆。5 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组织:~体。~伙。集~。6 军队的编制单位,营的上一级。7 旧时某些地区相当于乡一级的政权机关:~练。~丁。8 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一~槽。

yùn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5 南北距离:广~百里。6 姓。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