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籍的拼音、解释、组词

僧籍的简介:

sēng jí
1.指登录僧尼的册籍。

  • AI解释

《僧籍》是指古代中国对于出家僧人进行登记管理的一种制度或记录。这种制度主要用于掌握僧侣的数量、身份以及修行状况,以便朝廷了解宗教界的人数,并对僧侣的行为和生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与监管。

详细解释

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僧籍》被广泛使用。僧人们需要定期到当地政府部门登记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地、父母信息等基本信息以及出家的时间地点。这不仅是一项行政手续,也涉及到僧侣的法事活动、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利益等方面。

造句

  1. 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僧籍》制度,用以了解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佛教徒数量。
  2. 唐朝开元年间,朝廷为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管理,重新修订了《僧籍》,增加了许多详细的信息要求。
  3. 根据当时保存下来的《僧籍档案》,可以追溯到某一时期内某地的僧侣总数及主要活动范围。
  4. 在宋元时期,《僧籍》制度有所改进和完善,僧人们需要定期提交个人健康状况报告以供备查。
  5. 明代时,《僧籍》不仅包含基本个人信息,还包括了各寺庙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属僧团信息。

分词解释

sēng

1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侣。~尼。~人。~众。~俗。高~。

1 书,书册:古~。书~。经~。典~。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3 登记:~没(mò)。~吏民。4 征收:~田。5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