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的拼音、解释、组词

兀坐的简介:

wù zuò
1.独自端坐。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独自端坐不动。【例】他一个人兀坐在窗户边,不知在沉思些什么。

1. 独自端坐不动。宋.苏轼〈客位假寐〉诗:「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聊斋志异.卷二.林四娘》:「清夜兀坐,得勿寂耶?」

《兀坐》是一个古代文言词汇,这里的“兀”在古文中多用于形容人的神态或动作,带有呆滞、凝然不移之意;而“坐”则表示坐着。因此,《兀坐》可以理解为静静地坐着或者独自一人默默坐着的样子。

详细解释

  • 含义:兀坐,就是指一个人单独地,静静地坐在某个地方,不言不语,常常带有某种特定的情感色彩或情境。
  • 情感与情境:在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兀坐往往带有一种清雅超然的情怀,或是为了静心思考,或是为了独享片刻的宁静。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苦思冥想的状态。

造句

  1. 夜深人静之时,他独自兀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沉思往事。
  2. 春日午后,她选择了一棵古树下的石凳兀坐,享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时光。
  3. 老禅师每天清晨都会独自兀坐在庙宇中的蒲团上,打坐冥想以净化心灵。
  4. 在一次重要的学术讨论会上,他选择了一个角落默默兀坐,静静地观察和思考其他人的观点。
  5. 孤独并不是贬义词,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刻,也许我们都需要找一个地方兀坐,与自己对话。

这些句子尝试捕捉了《兀坐》所蕴含的情感与场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

分词解释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zuò

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待。~垫。~骨。~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禅。~功。~骑。2 乘,搭:~车。~船。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8 副词(①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②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③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④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⑤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9 定罪:连~。反~。~赃(犯贪赃罪)。10 瓜果等植物结实:~瓜。~果。11 同“ 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