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连登黄甲的拼音、解释、组词

京报连登黄甲的简介:

jīng bào lián dēng huáng jiǎ
1.科举考试录取喜报上的套语。意谓会试﹑殿试连捷的喜报就要送到。因殿试榜文写在黄纸上,故称黄甲。

  • AI解释

《京报连登黄甲》这句话中的“京报”指的是当时的北京报纸或新闻媒体,“黄甲”则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录取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通称。因此,这句词意形象地描述了某人或某事连续多次在京城的重要报刊上被报道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

详细解释

  • 京报:指的是在北京发行的报纸或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
  • 黄甲: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成就,指殿试(即皇帝亲自出题面试)前三名,包括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中,“黄”代表皇家或高级别,因此称其为“黄甲”。

造句

  1. 小王自幼喜爱读书,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在京报上连续数年登载他被录取为黄甲的消息,令乡邻羡慕不已。
  2. 老赵家的孙子在高考后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父亲激动地告诉邻居们:“这小子可真是个能人,以后咱家的报纸上也会连登黄甲!”
  3. 为了庆祝小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父母决定给他买一套《京报连登黄甲》系列文具作为奖励。
  4. 张三的小儿子在乡试中一举夺魁,父亲兴奋地跑到邻居家炫耀:“你看看,我家小子这次可是名副其实的‘京报连登黄甲’!”
  5. 为了给公司庆贺研发项目成功申请到国家级奖项的消息,经理决定邀请报社撰写专题报道,希望借此机会让公司的名字像《京报连登黄甲》一样广为人知。

需要注意的是,“京报连登黄甲”虽然常被用于形容一个人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的情况,但在现代语境下并不常见。上述造句是为了形象化表达而创作的,并非实际使用场景。

分词解释

jīng

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城。~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师(首都的旧称)。~绣。~菜。2 大。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族。5 姓。

bào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lián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4 联合:外~东吴。5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6 姓。7 同“ 琏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8 同“ 链 ”,铅矿。

dēng

1 上,升:~山。~车。~门。~天。~台。~场(chǎng )。~高。~攀。~临。~科。~程。~堂入室。2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踏。踢~。3 记载:~记。~报。~载。4 谷物成熟:~岁(丰年)。五谷丰~。5 立刻:~时。“~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6 进:~崇(进用推崇)。7 方言,穿:~上靴子。

huáng

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色。~昏。牛~。~澄澄。信口雌~。2 特指中国黄河:~灾。治~。~泛区。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老(黄帝和老子)。炎~子孙。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了。5 姓。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