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于盲的拼音、解释、组词
求道于盲的简介:
盲:盲人。向盲人问路。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请教。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问道于盲」。见「问道于盲」条。
2. 此处所列为「问道于盲」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韩愈〈答陈生书〉(据《全唐文.卷五五二.韩愈》引)愈白:陈生足下:今之负名誉享显荣者,在上位几人?足下1>求速化2>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3>,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4>于盲,虽其请之勤勤5>,教之云云6>,未有见其得者也。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观足下之书及十四篇之诗,亦云有志于是矣,而其所问则名,所慕则科,故愈疑于其对焉。虽然,厚意不可虚辱,聊为足下诵其所闻。 〔注解〕 (1) 足下:古代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2) 速化:急于求成。 (3) 愈:韩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4) 求道:问路。 (5) 勤勤:情意恳切、周到。 (6) 云云:通「芸芸」,众多。
3. 此处所列为「问道于盲」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问道于盲」典源作「求道于盲」。唐朝韩愈〈答陈生书〉谈及陈生向他求教,他说如果陈生急于求成,就应该去找那些有名有地位的大人物,来找他,就有如向瞎子问路一样,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求道于盲」是韩愈自谦的话,以盲比喻自己无知。后来「问道于盲」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向无知的人求教。出现「问道于盲」的书证如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是以二十年间,纷纷献策以劳圣虑,而卒无一成,虽成亦不足恃者,不知所以用淮东之势者也,而书生便以为长淮不易守者,是亦问道于盲之类耳。」
1. 向盲人问路。比喻向无知的人请教。唐.韩愈〈答陈生书〉:「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也作「问道于盲」。
《求道于盲》这个成语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但从其字面意思来看,“求”意味着寻求或追求,“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理、道理或者正确的道路,“于”是介词,相当于“向”,“盲”指的是瞎子。因此,《求道于盲》可以意译为向瞎子寻求真理或道理。这个说法显然是荒谬的,因为它暗示从不具备正确视觉的人那里获取关于正确方向的信息,是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
成语中的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文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警醒人们不要犯错误的方式。“求道于盲”这一说法用于教育人们不要盲目听信错误信息或向不恰当的对象求助,强调了智慧、正确的指导和途径的重要性。
造句示例:
- 他一直想学习绘画技巧,但去请教了一个自认为很有经验的“艺术大师”,结果就像《求道于盲》一样,不仅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 在公司改革的关键时刻,领导层如果听信了一些缺乏专业背景的意见,就像是在《求道于盲》,很有可能会导致战略方向失误。
- 项目初期的规划工作十分关键,团队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却想要完全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同事来设计整个项目的框架。这样的做法有点像是《求道于盲》了。
- 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因为某个人职位高或名气大就盲目相信他们的观点,《求道于盲》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做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 小明在写作时遇到了难题,他试图向一个语文水平并不高的朋友求助,结果得到的答案和问题都相差甚远。这让他意识到了《求道于盲》的道理:面对专业性的问题,应该寻求更有经验的人士帮助。
分词解释
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yú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máng
1 瞎,看不见东西,对事物不能辨认:~从。~动。~目。~人。~区(指雷达、探照灯、胃镜等探测或观察不到的区域)。~流。~人瞎马(喻处境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