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而语的拼音、解释、组词

同年而语的简介:

tóng nián ér yǔ
将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放在同一时间来比较、评论。形容相提并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相提并论。文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亦作同日而言、同日而语。

1. 相提并论。《文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也作「同日而言」、「同日而语」。

同年而语》这个词组并非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但可以理解为“同时代的人进行比较”的意思。其字面含义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谈论”,这可能涉及到在同一时期的人物、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对比评价。

解释:

  • 同年:这里并不是指同一年,而是表示同一时间点。
  • 而语:则是谈论或评论的意思。

这个表达方式更偏向于口语化和非正式的描述,在学术研究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不常见。它更多的是用于日常对话中,用来强调在评价或者讨论时所依赖的时间背景的一致性。

造句:

  1. 在讨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时,我们不能将《红楼梦》与明清时期的小说同时而语,因为它们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2. 对比现代科技与古代工具的进化,必须考虑“同年而语”的前提条件,即在相似的历史阶段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3. 当评价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与其生活时代的关系时,我们需要确保是在同一时间点内进行讨论,以保证论据的有效性。
  4. 讨论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同年而语”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对比。
  5. 在分析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与当前教育政策时,要“同年而语”,即在同一个历史节点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变化轨迹。

分词解释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

nián

1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2 每年的:~会。~鉴。~利。~薪。3 一年的开始:~节。新~。4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5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6 收成:~成。~景。~谨。荒~。7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8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9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10 姓。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yǔ,yù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4 说: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