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辨菽麦的拼音、解释、组词

未辨菽麦的简介:

wèi biàn shū mài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不辨菽麦」。见「不辨菽麦」条。

2. 此处所列为「不辨菽麦」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成公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使荀䓨、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周子1>有兄而无慧2>,不能辨菽麦3>,故不可立4>。 〔注解〕 (1) 周子:指晋悼公(西元前586∼前558),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周。襄公曾孙。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大会诸侯,使魏绛和戎,又与楚国争夺郑国。在位十五年。 (2) 慧:聪明才智。 (3) 菽麦:豆子和麦子。 (4) 立:指立为国君。

3. 此处所列为「不辨菽麦」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菽,就是豆子。麦,则是麦子。两者都是很普通的农作物,而且形状完全不同,极容易分辨。如果一个人连豆子、麦子都无法分辨,就是形容这个人非常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当时晋国发生政争,贵族大夫栾书、中行偃为了争夺政权,先杀了受到厉公亲信的胥童,然后又杀了厉公,立襄公的曾孙周子为国君,是为晋悼公。周子时年才十四岁,根本无法亲政,且有年长的哥哥,但栾书等人为了掌握政权,把周子当成傀儡,就称赞周子十分聪明,并诋毁他的哥哥,说他十分无知,连豆子和麦子都没办法分辨,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后来「不辨菽麦」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亦用来比喻缺乏常识或判断能力。

《未辨菽麦》这四个字形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基本的知识或见识浅薄到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其字面意义是“不能分辨豆和麦”,比喻对一些基本的事物都分不清,比喻人学识浅薄、经验不足。

成语解释

  • 未辨菽麦:原意为无法区分豆类(如大豆)与谷类(如小麦)。比喻对于基本的知识或事物缺乏辨别能力。
  • 含义延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见识有限,连一些常识都无法分辨清楚。用以讽刺那些学识不广、判断力差的人。

造句

  1. 小明虽然上过大学,但他的知识水平却未辨菽麦,对很多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
  2. 老张年纪大了,平时又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对外面的事物一窍不通,真可以说是未辨菽麦。
  3. 现在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蒙蔽,真是未辨菽麦啊!
  4.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真是未辨菽麦。
  5. 他对历史、文化一无所知,说起话来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让人感觉他就像个未辨菽麦的人。

希望以上解释和造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wèi

1 不,不曾,没有:~必。~曾(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2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3 用于记时:~时(下午一点至三点)。4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biàn

1 分别,分析,明察:~别。~认。~析。~正。~识。明~是非。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mài

1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田。~收。~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