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法的简介:
míng fǎ
1.使法令严明。 2.明确的法令。 3.通晓法令。 4.明显的规律。 5.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汉建元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1.使法令严明。 2.明确的法令。 3.通晓法令。 4.明显的规律。 5.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汉建元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申明法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参见「明法审令」条。
2. 自然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 明的法令。《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明法》,这是一个词汇,可以拆解为“明”和“法”。其中,“明”在古代汉语中常有阐明、明晰之意;“法”,则指法律或法令。因此,《明法》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明确地解释或者阐述法律条文的意思、原则及应用情况。在现代语境下,它也可以泛指清晰明白地说明某种规则或规定。
造句
- 在这场辩论中,他通过《明法》,让每个人都清楚了解了相关法律条款背后的意义。
- 律师们需要具备很强的《明法》能力,以便为客户做出最恰当的法律建议。
- 教育孩子们遵守规则和理解《明法》,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
- 通过《明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实施的。
- 在面对复杂的民事纠纷时,《明法》的能力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准确地界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分词解释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