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的拼音、解释、组词
格尔尼卡的简介:
gé ěr ní qiǎ/kǎ
壁画。西班牙毕加索作于1937年。以当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题材,描绘了该镇被夷为平地,无辜居民被杀害的惨状。作品采用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
壁画。西班牙毕加索作于1937年。以当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题材,描绘了该镇被夷为平地,无辜居民被杀害的惨状。作品采用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
- AI解释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德·戈雅与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幅大型油画,也是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不过,《格尔尼卡》通常指的是毕加索的同名画作,而非戈雅的作品。该作品以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残和破坏,以及人性中的悲痛与苦难。
详细解释:
- 创作背景: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法西斯军队及其盟军空军轰炸了格尔尼卡,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毕加索为了抗议这一暴行,创作了这幅画作。
- 艺术风格与技法:作品运用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采用灰暗色调和对比强烈的线条来表达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通过扭曲的人体形象、尖锐的角度以及动态的构图,展现了战争中的恐怖与混乱。
- 象征意义:画中包含多种象征性的图像,如被践踏的马匹、哀悼的母亲、断臂的战士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悲剧事件的视觉陈述。
造句:
- 这幅《格尔尼卡》画作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而闻名。
- 在《格尔尼卡》中,艺术家使用了抽象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 每当参观《格尔尼卡》,都会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对历史悲剧的永恒纪念。
- 艺术家通过《格尔尼卡》表达了对人类苦难和战争的深切同情。
以上句子旨在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格尔尼卡”这一艺术作品的相关词汇。
分词解释
格
gé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2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3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4 阻碍,隔阂:~~不入。5 击,打:~斗。~杀。6 推究:~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于上下。9 感通:~于皇天。10 变革,纠正:~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尔
ěr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2 如此:偶~。不过~~。3 那,其(指时间):~时。~后。4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5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尼
ní
1 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姑。~庵。削发为~。2 古同“昵”,相近,亲近。
卡
qiǎ,kǎ
1 在交通要道设置的检查或收税的地方:关~。~子。2 夹东西的器具:发(fà)~。领带~。3 夹在中间,堵塞:~壳。鱼刺~在嗓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