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防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防的简介:
mín fáng
1. 在发生敌人进攻、阴谋破坏或其他敌对行动(例如空袭)的情况时,由民政当局组织居民进行的防护措施和紧急救援活动。
1. 在发生敌人进攻、阴谋破坏或其他敌对行动(例如空袭)的情况时,由民政当局组织居民进行的防护措施和紧急救援活动。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由民众所组织以保卫家乡,维护地方治安的工作。【例】社区巡守队的成立是一种民防工作,可以辅佐警政单位维护地方治安。
1. 用来保卫家乡维护治安的民众组织。
《民防》这一词在中国通常指的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政府、社区或个人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各种预防和应急措施。它强调的是对民众进行防护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并且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和紧急应对机制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详细解释
- 定义:民防是一种全面的防范体系,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旨在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维持社会稳定。
- 功能:
- 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 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民众提前做好准备;
-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处置;
- 建立安全基础设施:加强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关键领域的防护措施。
- 意义:
- 改善民生质量: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展示政府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
造句
-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防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自救互救技能。
- 在这次地震中,当地政府迅速启动了民防应急预案,有效减少了伤亡人数。
- 学校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活动是进行民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 民防部门提醒居民在台风来临时关闭门窗,并准备应急物资。
- 加强社区的民防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分词解释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防
fáng
1 戒备,预先作好应急的准备:~止。~备。预~。~范(防备,戒备)。~患未然。~意如城(指严格控制个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敌一样)。~微杜渐(在坏事和错误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以免发展下去)。2 守卫:~守。边~。海~。3 堤坝:~堤。“以~止水”。4 抵得,相当:百夫之~(抵得上百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