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枢密使的简介:
shū mì shǐ
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明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
1.官名。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明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时始置,由宦官担任,后世权任渐重;五代改用士人,权与宰相齐等。宋增置副使,元改称知院,明初废置。简称为「枢密」。
《枢密使》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出现在中国宋朝时期。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枢”意为重要的、关键性的部位,“密”则指机密的重要事务。“枢密使”最初是指负责军事秘密和机要文书的官员,后来职责逐渐扩大到参与制定军事战略决策等重要事务。
详细解释
- 起源: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枢密院作为专门处理军政机密事宜的机构。
- 职位性质:枢密使是宋代重要的文官之一,主要负责军事调度、战略规划和外交事务等,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在不同朝代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具体职能有所差异。
- 地位重要性:由于掌管的是国家军事机要,因此枢密使往往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有时甚至能够左右朝廷政局。
造句
- 在宋代,许多枢密使都是通过军功晋升而来的将领。
- 张守珪被任命为新任枢密使,肩负起筹划边疆防御的重任。
- 唐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不少枢密使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实质性的权力。
- 李将军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担任枢密使期间,成功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特别设置了枢密使这个职位来牵制节度使等地方大员。
分词解释
枢
shū
1 门上的转轴:户~不蠹。2 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纽。中~。
密
mì
1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紧~。稠~。茂~。严~。~封。~布。~集。~匝匝。~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2 关系近,感情好:~友。~亲。3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秘~。保~。~谋。~电。~报。~使。~信。~诏。~旨。~探。4 精致,细致:精~。细~。致~。~实(细密结实)。5 姓。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