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虎之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熊虎之士的简介:

xióng hǔ zhī shì
形容勇猛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勇敢善战的将士。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亦称为熊罴之士。

1. 比喻勇敢善战的将士。《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也称为「熊罴之士」。

词语解释

《熊虎之士》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熊虎之士”有着以下几种含义:

  1. 勇敢的人:形容勇猛刚毅、英勇无畏的战士或士兵。
  2. 精英部队:指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敢打硬仗的精锐部队。
  3. 壮士:比喻具有强烈斗志和英雄气概的人物。

这种称呼通常用来赞美那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能够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熊虎之士”常被用于描述忠勇的将士或英勇的战士形象。

造句

  1. 历史上的杰出将领:三国时期的关羽就被称为“熊虎之士”,因为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忠诚勇敢,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2. 现代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中有着无数的‘熊虎之士’,他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都能表现出色,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与和平。”
  3. 电影中的英勇角色:在很多武侠或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主人公通常被塑造为“熊虎之士”,他们面对强敌毫不退缩,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意志。
  4.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他一出场就如熊虎之士般勇猛,手持长刀杀出重围,令敌军闻风丧胆。”
  5. 体育精神的象征:在团队竞技中,那些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的运动员也可以被称为“熊虎之士”,他们的表现往往能激励队友,带动整个队伍向前迈进。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熊虎之士”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包含了对勇敢、坚毅品质的高度赞扬。

分词解释

xióng

1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即“黑熊”)。~掌。~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胆(熊的胆,可入药)。~包(喻无能的人,废物)。2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3 姓。

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2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3 古同“唬”,威吓。4 古同“琥”,琥珀。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