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的拼音、解释、组词
常平仓的简介:
cháng píng cāng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 AI解释
《常平仓》词义解析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粮食储备制度。它以“以丰补歉”、“蓄储备荒”的原则,通过调整市场价格来确保粮食供应和稳定粮价,以防止因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饥荒。
- 历史渊源: 起源于汉代,至唐宋时期最为成熟。
- 运作机制:
- 平时:政府会于丰年收购余粮存入仓库;
- 瘪年(灾年):则以平价售出粮食,以此稳定市场,避免饥荒。
造句
- 古代常设的常平仓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 明朝政府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饥荒,积极推行了常平仓政策。
- 常平仓的存在对于稳定市场、防止粮价暴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在古代经济管理中,常平仓的设立被认为是政府履行“保民”职责的一部分。
- 通过实施有效的粮食储备制度(如常平仓),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常平仓”的基本功能和历史背景,还说明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情况。
分词解释
常
cháng
1 长久,固定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2 副词,经常,时时(叠),不只一次:~~。~客。时~。经~。3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4 姓。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仓
cāng
1 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米~。粮~。~储。~房。2 匆忙。也作“~猝”。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