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虏的拼音、解释、组词

讨虏的简介:

tǎo lǔ
1.讨伐敌寇。 2.指孙权。曹操曾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故称。 3.掳掠。虏﹐通"掳"。

  • AI解释

讨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或政治行动名称,主要用来指代针对特定敌对势力或者叛乱分子的军事行动。其中,“讨”字有征伐、攻击的意思;“虏”则指的是敌人或被征服者,在古代多用于表示对异族或反叛者的蔑称。

详细解释

  1. 出处:该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如《三国志》等历史书籍中出现过。
  2. 含义与用法:“讨虏”是一种正式的军事行动名称,通常是在国家面临内乱、外患时使用的。它既体现了当时统治者对敌人的蔑视态度,也标志着官方对于平叛或对外战争的决心和号召力。

造句

  1. 在三国时期,孙权曾派遣大军进行“讨虏”,以镇压东南地区的叛乱。
  2. 讨虏”之举反映了古代帝王处理国家内忧外患时的坚定立场。
  3.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都曾在“讨虏”的旗帜下为国捐躯。
  4. 这个成语后来常被用来形容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5. 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无数仁人志士在“讨虏”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

以上是对词语《讨虏》的详细解释及五个相关造句的例子。需要注意的是,“讨虏”作为历史用语,在现代通常不再使用,更多地被用来描述古代的一种特定军事行动或态度。

分词解释

tǎo

1 查究,处治:检~。2 征伐,发动攻击:~伐。声~(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3 研究,推求:研~。探~。4 索取:~还(huán)。5 求,请求:~教(jiào )。~饶。6 惹:~厌。~人喜欢。7 娶:~老婆。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2 俘获的人。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