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之操的拼音、解释、组词
箕山之操的简介:
jī shān zhī cāo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 AI解释
《箕山之操》并非一个广泛认知的具体成语或俗语,而是源自古代的一个典故。这个故事与伯夷、叔齐有关,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士,以不屈于暴政而闻名。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劝阻武王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但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他们认为这是违背了道义的行径,于是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因此被视为坚守正义和高尚情操的人。
“箕山之操”用来形容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或行为方式。这里的“箕山”指的是他们隐居的地方——首阳山。由于伯夷、叔齐不愿屈服于统治者的统治,选择隐居生活,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被后人用“箕山之操”来形容。
造句
-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些人依然保持着箕山之操的精神,他们不为金钱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
- 虽然周围的人都已经选择了妥协,但张明依旧坚守着箕山之操的信念,拒绝了那些让他感到不安的工作机会。
- 他选择过一种清贫而独立的生活方式,这正体现了他对箕山之操的追求和崇尚。
- 在商业社会中保持个人道德纯洁性并遵循正义原则并不容易,但正是这种坚守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纯粹,如同古代隐士选择的箕山之操一般高尚。
-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年轻人,他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拒绝了不良诱惑,他的行为体现了现代版的箕山之操。
分词解释
箕
jī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 姓。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操
cāo
1 拿,抓在手里:~刀。~觚(手持木简,指写诗作文)。~管(执笔,指写作)。~刀必割(喻不失时机,要当机立断)。2 控制、掌握:~舟。~纵。3 从事:~心。~办。~作。~持。~劳。~之过急。4 体力的锻炼,军事的训练:~练。~场。~演。上~。5 用某种语言或方言讲话:他~一口闽南音。6 行为,品行:~行。~守。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