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臣的拼音、解释、组词

使臣的简介:

shǐ chén
1.宋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奉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例】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臣入贡,从此中日交通日益频繁。

1. 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2. 宋朝称专管缉捕罪犯的武官。《水浒传》第八回:「且说两个防送公人,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即时差缉捕使臣马翰,跟三日内要捉钱府做不是的贼人。」

3. 宫廷的乐官。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淳熙间,德寿宫龙笛色,使臣四十名,每中秋或月夜,令独奏龙笛。」

词语详解

使臣

  • 释义
  • 指奉派遣出使外国或远地的人。这种身份多用于古代外交场合,现在常用来指受委托代表团体或组织进行交流、洽谈事务的人员。
  • 在古代,使臣通常是朝廷派出的重要官员或士人,肩负着与外邦沟通、传达政策、获取情报等重任。

  • 特点

  • 权威性:通常由官方任命,并具备一定的法律或外交地位。
  • 职责广泛:除了传播信息,可能还包括处理国际事务、签订条约等复杂任务。
  • 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使臣的表现形式和身份也会有所不同。

造句

  1. 古代历史:“自古以来,各国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使者。张骞便是汉朝派遣出的著名使臣之一。”
  2. 现代外交:“为了加强两国间的政治互信,我国特地选派了资深使臣前往对方国家进行访问和谈判。”
  3. 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曾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遣唐使团。”
  4. 现代企业:“作为公司代表,他肩负起与外商签订合作协议的重任,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企业使臣。”
  5. 学术交流: “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以使臣的身份出席并进行学术报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这些例子展示了“使臣”一词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范围及其重要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使臣”的角色都至关重要,反映了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分词解释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

chén

1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子。~服。君~。2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愿奉璧往使。”3 古人谦称自己。4 古代指男性奴隶:~仆。~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