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毒的简介:
wǔ dú/dài
1.五种有毒的药。 2.古代的五种酷刑。 3.见"五毒草"。 4.五种毒虫。 5.指解放初期资本家的五种违法行为,即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经济情报。
1.五种有毒的药。 2.古代的五种酷刑。 3.见"五毒草"。 4.五种毒虫。 5.指解放初期资本家的五种违法行为,即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经济情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五种有毒的药。《周礼.天官.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郑玄.注:「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人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
2. 惨酷的刑罚。《后汉书.卷五一.陈禅传》:「及至,笞掠无筭,五毒毕加,禅神意自若,辞对无变,事遂散释。」
3.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称为「五毒」。也称为「五毒儿」。
《五毒》在中文里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通常特指中医中认为对人体有害的五种有毒药材。这五个词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五种具体物质的名字,而是指五种具有强烈药理作用(通常为毒性)的中药材名称,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这些动物类药物含有特殊的药效成分,但同时其本身也含有毒素,需要谨慎使用。
详细解释
- 蛇:指如乌梢蛇等具有特定功效的蛇类。
- 蝎:通常指的是马陆或钳蝎,这些动物常用于治疗风湿痛、关节炎等症状。
- 蜈蚣:多指全虫科的一种药用昆虫,其入药部分为干燥体,有止痛解毒之效。
- 壁虎:在中医中,主要指一种爬行类动物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皮肤病等症。
- 蟾蜍(俗称蛤蟆):是两栖动物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方面。
使用这些药材时,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处理以降低毒性,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谨慎应用。中医强调“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五毒这类药物,在适当的情况下也能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
造句
- 中医专家指出,某些中药如《五毒》虽然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但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使用。
- 在古代医术中,《五毒》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过程中。
- 医生告诉患者,如果要使用含有《五毒》成分的草药,最好是在专业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 由于《五毒》中的药材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谨慎选择和配伍。
- 尽管《五毒》有着显著疗效,但因其具有的潜在毒性,治疗时务必遵循医嘱,不得擅自使用。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毒
dú,dài
1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气。~性。~饵。~药。~蛇。吸~。贩~。2 害,伤害:~害。~化。~杀。莫予~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3 凶狠,猛烈:~辣。~计。~刑。狠~。恶~。4 恨,以为苦:令人愤~。